消费者权益保护

3•15特辑 | 拒绝“反催收”套路,警惕黑产犯罪陷阱

        近年来,国家和监管部门不断强化金融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,为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,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。但少数消费者在黑灰产中介的教唆、蛊惑下,存在通过“虚假、恶意投诉”等手段过度维权、谋求不当利益的情形。但这种心存侥幸的消费者大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,既没有能够逃脱债务,反而中了“反催收”套路,损失更多。

 

以案说险

 

王先生信用卡欠款6万余元,已超过了最后的还款期限,不断收到金融机构的催收电话。某天,他在一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一家可以做“债务打包”的公司,对方声称是专业的“法律援助”,支付3000元便可以帮他延期还款1-3年。王先生便按照他们的要求提供了个人基本信息、身份证复印件、手机卡、信用记录清单、借贷平台账号等。

 

两个星期过去了,对方并没有兑现合约上的承诺,更让王先生没有想到的是,自此以后,他便开始频繁地接到一些骚扰电话和骚扰短信,对方可以准确地报出他的个人信息和信用记录等,王先生这才意识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“反催收”组织倒卖了。

 

案例分析

 

王先生遭遇的就是以帮助债务人降息减债为名,实则收集个人信息或骗取钱财的“反催收联盟”黑产诈骗。当前,职业化、中介化、标准化的“反催收联盟”已逐渐成为金融业的新风险点,其不仅破坏了正常金融秩序,更重要的是对个人信息、用卡安全带来巨大隐患,消费者应坚决抵制,切莫心存侥幸,避免损了“财产”又折了“征信”。

 

反催收遭多方打击

 

从去年开始,重庆市、湖南、深圳、海南、北京、上海、广东、福建、山西、黑龙江、山东等多地银保监局联合当地公安厅、市场监督管理局、地方金融监管局先后发布联合打击非法代理维权活动。

 

202292日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》的通过更是为“反催收”戴上了法律的枷锁,该法已于2022121日起施行。不只是执法部门,金融机构、通讯运营商、互联网平台均在该法内有明确规定,须加强监控,积极配合反诈行动。之前在一些自媒体平台、网站上非常活跃的“反催收”信息、文章以及视频号,以及应用市场上大量的“债务重组”类APP都将按照“反诈法”进行严格管控。这些由“反催收”业务活跃起来的平台,终究会被对应的法律法规严格管控。

 

通过各种迹象表明,国家和相关平台都在依法整治“反催收”链条,自己欠下的债,终将自己来还。与其将自己的逾期信息、个人信息提供给躲在暗处的“反催收”平台,不如积极面对逾期欠款。

 

债务问题并不是洪水猛兽,普通人想要解决掉困扰许久的欠款,做到以下几点,基本就万事大吉:一是切忌病急乱投机、轻信不靠谱的人或机构,掉入“反催收陷阱”;二是要主动和平台沟通,主动协商还款事宜,表明自己还款意愿;三是合理制定还款计划,消费上量入为出、切莫以贷养贷;四是努力增加收入,提高还款能力;五是保持身心健康,切勿影响正常生活。

 

只要做到以上几点,债务问题就不再可怕,那些打着各种幌子骗你的人,也就不会再有可乘之机了。